新闻资讯

NEWS
D

新闻资讯 NEWS

分类

园林WM真人官网绿化概述_

时间 : 2022-11-10 22:42:21

  本章从园林绿化的基本功能入手, 展开对园林绿化的概述。 主要介绍国内外城市园林绿 地的规划发展和国内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趋势, 并对园林绿地的分类、 园林绿地的主要类型 及各种类型园林绿地的特点进行描述。 【本章学习目标】 了解城市绿地的发展趋势; 掌握园林绿地的分类及不同类型园林绿地的特点; 了解国内 外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概况及国内城市绿地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 规划。

  人们居住环境的优劣,对于日常工作和生活有多方面的影响。在多园林植物的环境里, 一般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景色非常秀丽;噪声、工业废气、废水和废渣相对较少,流行病 也很少发生,而且被称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非常丰富。科学研究表明,负氧离子能 调节人类大脑皮层的功能,消除疲劳;能降低血压,改善睡眠;能改善人的呼吸功能,能使 人的脑、肝、肾的氧化过程加强,提高基础代谢率,增强机体的自身修复能力,还能提高人 的免疫系统功能。据测定,在 1m3 空气中,大城市的房屋建筑内只有 40~50 个负氧离子, 在公园里有 400~600 个,郊外旷地里达 700~1 000 个,而森林里则多达 2 万个以上。 然而, 居住在城市,特别是工业集中、 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由于工业生产中以“三废” 为主的污染物大量地、无节制地排放到自然界,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城市环境日益 恶化,现代人类面临着环境的严峻挑战,如城市环境急剧恶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气候条 件恶化、自然灾害频繁、水土流失面积持续扩大等。 例如, 自 20 世纪初至 70 年代, 在伦敦、 纽约等地,共发生了 12 起烟雾事件;洛杉矶、纽约、东京、大阪等地,共发生过 11 起光化 学烟雾事件;大阪、川崎、横滨、纽约等地,共发生过 13 起石油化工废气和金属粉尘污染 大气事件。据调查,美国 85 个城市中,由于大气污染每年给城市建筑物、住宅带来的因被 侵蚀而造成的损失就高达 6 亿美元。 这些直接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因素, 正是人类自己破坏 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的恶果。 面对越来越恶化的环境, 迫使人们对污染引起重视。 1972 年召开的第一次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 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和《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 同年,第 27 届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各国纷纷设立环境保护机构,承担 环境使命,并相继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法令。1977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在秘鲁利马集会,并在 马丘比丘山的古文化遗址签署了《马丘比丘》 ,指出无计划的、爆炸性的城市化对自然 资源的过度开发, 使环境污染达到了空前的具有灾难性的程度; 提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目 标是争取获得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同自然环境的协调, 防止环境继续恶化, 恢复环境正常状 态。 我国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环境问题相当突出。目前,我国城市排水设施普及率低,污

  水处理设施太少,城市地下水受污染严重,且城市绿化面积少。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城市 环境主要问题为: 大气二氧化硫和酸雨呈发展态势; 水体有机污染加剧, 饮用水源质量下降; 固体废物量逐年增加,有害、有毒废物造成主要环境隐患之一;噪声严重。因此,我国政府 极为重视环境保护,宪法中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公害和其他公害病” 。 园林绿化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环境问题的日趋严 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必须与生存环 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园林绿化不仅能美化环境、陶冶情操,而且在维护城市生 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功能。 在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森林和绿色植物在改善生态、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进行了 大量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不少科学依据。

  (一)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自然状态的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其含量是恒定的,主要成分是氮 78%、氧 21%、二氧化碳 0.033%,此外还有惰性气体和水蒸气等。由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工业的 发展,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明显的增加。二氧化碳虽是无毒气体,但当空气中二氧化 碳的浓度达到 0.05%时,人的呼吸会感到不适,增高到 0.1%以上,就对人体有害了。在一 定条件下,特别是大气环流受到阻碍时,会造成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氧气严重不足的情况。 显而易见,发生这种情况会严重危及城市居民的健康。历史上,日本的东京、美国的洛杉矶 都曾有过上述情况的报道。这一情况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 在大城市中某些地区二氧化碳含量有时可达 0.05%~0.07%,局部地区可达 0.2%。为了 保持平衡,需要不断地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生态系统的这个平衡主要靠植物来补偿。 城市中的园林植物所进行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近地面层,在氧气严重不足时,为城市居 民提供新鲜的空气是至关重要的。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其呼吸 作用虽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在白天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氧气比呼吸所消耗的氧气多 20 倍,所以绿色植物是地球上天然的造氧工厂。有资料表明,每公顷园林绿地每天能吸收 900kg 的二氧化碳,产生 600kg 的氧。一个成人每小时呼出二氧化碳约 38g,只要 10m2 的树 林就能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因此,森林和公园绿地被人们称为“绿肺” 、 “氧吧” 。 (二)滞尘作用 城市中含有大量粉尘,其中 80%左右来自城市内部。粉尘分为两类:直径大于 10μm 的 称为降尘,可以较快地落到地面;直径小于 10μm 的称为飘尘,可长时间在空中飘浮。粉尘 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特别是粒径较小的可吸入颗粒物,能避开鼻腔的 保护组织,直接进入肺部,从而诱发多种疾病。 园林植物对粉尘具有显著的阻滞、吸附作用。我国对一般工业区的初步测定,空气中飘 尘浓度绿化地区对照无绿化地区少 10%~50%。 许多树叶有较强的吸尘能力,如榆树每平方米面积吸尘量为 3.03g,夹竹桃的吸尘力更 强,可达 5g 之多;每公顷松林可吸尘 36t,栎类林或栎、槭混交林的吸尘能力可高达 68t。 据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测定,北京正义路是一条花园林荫路,为三板四带式,中心绿 带宽 9m,主要树种为槐树、元宝枫、桧柏、黄刺玫、丁香等乔灌木,在 4.5m 处减尘率为 44.5%,经 9m 宽绿带后减尘率为 83%,滞尘减尘的作用随绿带宽度增加而显著提高。 园林植物的滞尘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树木可以降低风速,随着风速的减慢,空气中携带

  的灰尘会随之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植物叶片表面凹凸不平,其表皮毛或分泌的粘性汁液有 吸附作用。蒙尘的植物经雨水冲洗,又能恢复其吸尘能力。 植物的滞尘作用与树冠大小、 疏密程度及叶片的形态结构、 着生角度等因素有关。 刺楸、 榆树、杉树、重阳木、刺槐、臭椿、悬铃木、女贞、泡桐等树种滞尘作用较好。草坪的减尘 作用也是很明显的。草覆盖地面,不使尘土随风飞扬,草皮茎叶也能吸附空气中的粉尘。据 测定,草地足球场比裸土足球场上空的含尘量少 2/3~5/6。以北京为例,受沙尘暴的影响甚 大,其沙尘来源于本地的占 85%,所以做到黄土不露天,运用草坪、地被植物覆盖地面, 将极大地改善城市受沙尘的危害。 由此可见,在城市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营造卫生防护林,扩大绿地面积,种植树木,铺 设草坪,是减轻粉尘污染的有效措施。 (三)吸收有害气体 由于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 城市中有害气体的种类很多, 危害较大的有二氧化硫、 臭氧、 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这些有毒气体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利的,但在一定浓度条件下, 许多植物种类对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具有吸收能力, 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 根据北京园林 科研所提供的资料:1 公顷绿地,每年可以吸收 171kg 的二氧化硫、34kg 的氯气。龙柏、蜀 桧、杜仲、大叶黄杨、铺地柏、女贞、泡桐、臭椿、腊梅等植物都有较强的吸收二氧化硫或 氯气的能力。根据上海市园林局测定:臭椿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特别强,是一般树种的 20 多倍。构树、合欢、紫荆、木槿等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氯和吸氯能力。女贞、泡桐、刺槐、大 叶黄杨等树种具有很强的吸氟能力,女贞的吸氟能力比一般树种高出 100 倍。喜树、梓树、 接骨木等树种具有吸收苯的能力,樟树、悬铃木、连翘等树种具有较强的吸收臭氧的能力。 在人们对植物吸收有害气体的研究中, 工作进行最多的是对二氧化硫的研究。 硫是植物 必需的元素之一,发育正常的植物体内都含有一定的硫。当大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时,植物通 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吸入, 最高可以使叶片含硫量达到正常值的 5~10 倍。 当植物体内的含 硫量较低时,二氧化硫进入植物体内会被同化分解,转化为无毒物质。如果植物体内含硫量 已经较高,叶片中的二氧化硫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随叶片凋落。而新叶片长出后,植物又 恢复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 因此,在有害气体的污染源附近,根据不同树种对有害气体的吸收能力及抗性的大小, 选择适当树种绿化,对于防止污染、净化空气是十分重要的。 (四)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 空气中存在着各种微生物。据有关资料报道,城市空气中存在的各种细菌近百种,其中 有多种是对人体有害的病菌。 很多种植物具有杀灭这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园林绿地具有明 显减少空气中细菌数量的功能。 据北京园林研究所测定: 城市绿地中空气里的细菌要比无绿 地的地方少很多。 植物杀灭空气中细菌的作用,一方面是由于植物能吸滞粉尘,减少了细菌的载体;另一 方面是因为很多的植物能分泌芳香的挥发物质,如松脂、丁香酚等,这些物质能杀死多种病 原微生物。据估计,全世界的森林,每年可以释放 1.7 亿吨这样的挥发性物质,有效地维持 了人类生存空间的洁净。

  小气候主要是指地层表面属性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局部地区气候。 其影响因素除太阳辐射 和气温外,直接随作用层的狭隘地方属性而转移,如小地形、植被、水面等,特别是植被对

  地面温度和小区气候的温度影响甚大。人类大部分活动是在离地面 2m 的范围内进行的,也 正是这一层,最容易给人以积极的影响。人类对气候的改造,实质上目前还限于对小气候条 件进行,在这个范围内最容易按照人们需要的方向进行改造。改变地表热状况,是改变小气 候的重要方法。 (一)改善城市热环境 夏季,园林绿地具有明显的降温效果,绿地面积越大,降温效果越显著。如果城市绿化 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就会产生宏观的效果。就局部小气候观测看,树荫下的气温比无 绿地气温低 3~5℃。 园林绿地的降温效果, 首先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是植物把体内的水分以水蒸 气的状态向外界释放的生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吸收环境中大量的热能。据北京园林科 研所提供的资料:夏季,每公顷园林绿地通过蒸腾作用,每天要吸收 81.8MJ 的热量,相当 于 189 台空调的制冷量。 其次,园林绿地的降温效果来自树木的遮荫作用。茂密的树冠能挡住 50%~90%的太阳 辐射热。人在树荫下和在直射阳光下的感觉差别是很大的。造成这样的差别不仅仅是 3~5℃ 的气温差, 更主要的是因为太阳辐射温度的不同。 夏季树荫下与阳光直射出的辐射温度可相 差 30~40℃之多。 此外,大面积的园林绿地还可以形成局部微风。白天,建筑群气温高,热空气上升,而 绿地的气温较低,冷空气下降,这样就在建筑群与绿地之间形成气压差,产生空气流动,从 而形成局部微风,使人感觉凉爽、舒适。 (二)调节湿度 一般认为,人感到最舒适的相对湿度为 30%~60%,过高或过低都有不适的感觉。植物 在蒸腾作用中,一方面吸收大量的热量,降低了周围环境的温度;另一方面把根部吸收水分 的 99.8%以蒸腾的形式释放到植物体外,从而增加了空气中的水分含量,提高了空气湿度。 北京园林局曾对几处典型地域进行观测, 证明了绿地有显著的增湿效果。 在比较干燥的季节 和北方比较干燥的地区,园林绿地增加空气湿度的效应,对于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居住的 舒适度是十分有益的。 (三)降低噪声 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噪声是声波的 一种,具有声波的一切特征。声波是一种疏密波,当空气变密时,压强就增高;当空气变稀 时,压强就降低。正是由于这种声波引起的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产生迅速起伏。这种起伏 称为声压。声压越大,声音听起来越响。 正常入耳则能听到的声压称为听阀声压,当声压使人耳产生疼痛感觉时,称痛阀声压, 从听阀声压到痛阀声压的变化分为 120 个声压级, 以分贝 (dB) 为单位, 即听阀声压为 0dB, 痛阀声压为 120dB。 噪声也是一种环境污染,会对人产生不良影响。城市噪声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1)交通运输噪声。主要是机动车辆、铁路、船舶、航空噪声等。街道上机动车辆的 噪声,除本身的声源外还与街道宽度、建筑物的高度有关。 (2)工业噪声。主要来自工业和建筑工地生产、施工的过程,对工人和附近居民影响 较大。 (3)其他噪声。主要指生活和社会活动场所的噪声,这类噪声虽然强度较小,但波及 面广,影响范围大。 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休息,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引起神经官能症、失眠、心律不

  齐、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长期在 90dB 以上的环境中工作,就可能引起噪声性耳聋,听 力下降。 为防止噪声对环境污染,采取的技术措施有多种多样。例如,采用消声、隔声、吸音技 术,以控制噪声扩散;在城市中合理布置绿地,栽种树木,消减噪声的不良影响,也是减噪 技术措施之一。 研究表明,植树绿化对噪声有吸收和消声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强度,被称为绿 色“消声器” 。 植物, 特别是枝叶繁茂、 重叠排列的园林树木具有显著的衰减噪声的效果。 据测定, 12m 宽的悬铃木树冠可以衰减交通噪声 3~5dB,40m 宽的林带可以降低噪声 10~15dB。在公路 两旁设有乔、灌木搭配的 15m 宽的林带,可降低一半的噪声。 绿色“消声器”减弱噪声的机理,一般认为枝繁叶茂的树木,如同多孔的吸音材料,有 一定的吸音作用,一部分吸收,另一部分向各不同方向不规则地反射而使声音减弱。因此树 木的减噪效果,与绿化结构,树叶的大小、形状、疏密、厚薄、软硬度、光滑度以及林缘、 树冠的凸凹程度有关。一般认为,阔叶树的吸音能力比针叶树要好,树木枝叶茂密、层叠错 落的树冠减噪效果好;乔木、灌木、草木和地被植物构成的复杂结构减噪效果明显;树木分 枝低的比分枝高的减噪效果好。

  有关研究表明,林地的蓄水能力是非林地的 20 倍左右,水土流失量比例是 1:44。树木 和草地对保持水土有着非常显著的功能。 树木的枝叶繁密地覆盖着地面, 当雨水下落时首先 冲击树冠, 不会直接冲击土壤表面, 可以减少表土的流失。 树冠本身还积蓄一定数量的雨水, 不直接降落地面。同时,树木和草本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蔓延,能够紧紧地“拉着”土壤而 不让其被冲走。 加上树林下往往有大量落叶、 枯枝、 苔藓等覆盖物能吸收数倍于本身的水分, 这也有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这样便能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流速,增加渗入地中的水量。森 林中的溪水澄清透澈,就是保持了水土的证明。 如果破坏了树林和草地,就会造成水土流失、山洪暴发,使河道淤浅、水库阻塞、洪水 猛涨。有些石灰岩山地,当暴雨时冲带大量泥沙石块而下,便形成“泥石流” ,破坏公路、 农田、村庄,对人民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生物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区所有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遗传与物种的多样性及生态 系统的多样性。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和人类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然生态环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 遭到破坏,不断造成野生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多样性的衰竭将带来全球性的恶果,因此,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引起全世界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是多方面 的, 而各类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以及接近于自然生态的园林绿地可为植物、 动物、 微生物物种的丰富创造有利的条件。 据北京植物园对所属的樱桃沟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研究表 明:现已得到保护的有植物种类 117 科 306 属 477 种,鸟类 106 种,哺乳类 18 种,两栖类 5 种,爬行类 9 种,昆虫类达到 28 目 136 科 585 种。

  园林绿化把自然美和艺术美融于城市环境之中, 创造了赏心悦目的绿色空间, 给人们提 供了游憩、娱乐和陶冶情操的场地。 园林经常以借鉴自然的手法, 合理地利用地形、 地貌, 通过亭台楼阁和花草树木的配置, 通过叠山理水,形成湖光山影、林海松涛、鸟语花香的景观,给人以清新、洁净、舒适和回 归大自然的感受。在这里,人们可以散步、浏览、品茶、小憩,也可以与人交流、交往,开 展各种娱乐活动。 园林艺术是综合性艺术,它融汇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工艺、文学等各种艺术成 就。因此,园林绿地建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文化馆、宣传廊、陈列室、纪念馆、展 览室的设立,园林绿地在陶冶人们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等精神文明建设中会发 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加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 高度。国务院于 2001 年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提升为城市规划 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相对独立、 必须完成的强制性内容。 为了加强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部在 2002 年制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 》 ,第 一次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规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主要任务和成果要求。 我国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提出城市绿化“连片成团,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城市绿 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02 年,我国颁布《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CJJ/T 85—2002) ,按照不 同功能将城市绿地系统分成了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五个大 类和若干中类、小类,各类城市绿地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全国许多城市已经建成了居民出行 500m 就可到达的公园绿地,至 2005 年末,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10 600 km2,拥有 城市公共绿地面积 2 840km2,城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 7.91m2。我国在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 和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绿地的布局和结构也日趋合理。 世界发达国家在城市绿地系统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 已经在将绿地和自然融入城市、 建 立完整的城市绿色网络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2000 年,欧美及亚洲 20 个主要城市人均 公共绿地面积为 37.2m2。其中,巴西利亚为 100m2/人,华沙 90m2/人,堪培拉 70.1m2/人, 维也纳 70m2/人,斯德哥尔摩 68.3m2/人。据统计,世界主要城市人均公共绿地 10m2/人以上 的占 70%;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华盛顿为 50m2/人,柏林 26.1m2/人,伦敦 25.4m2/人,维 也纳 70.4m2/人,洛杉矶 18.06m2/人,罗马 11.4m2/人,莫斯科 21.0m2/人,纽约 14.4m2/人, 巴黎 8.4m2/人,华沙 22.7m2/人。有“世界生态之都”称号的巴西库里蒂巴市,城市绿地为 58m2/人,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它与温哥华、巴黎、罗马、悉尼被联合国首批命 名为“世界最适宜人居的城市” 。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日益加快, 人口、 产业不断向城市集中, 城市规模急剧扩大,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西方国家较早地意识到绿地对城市环境的重要作用, 开始有意识地从区 域和城市角度进行绿地系统规划的研究。从 19 世纪开始,西方先后产生了三种不同导向的 绿地系统模式:第一,以城市结构优化为导向的理想绿地模式;第二,以环境与生物保护为

  导向的生态绿地模式;第三,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 (一)理想绿地模式 理想绿地模式是在西方工业化浪潮中作为解决城乡结构的规划手段提出来的, 其发源地 为 19 世纪的英国。20 世纪初,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明确提出在城市中心配置公园, 在城市外围配置永久性的环城绿地,希望通过环城绿地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城市蔓延成片。 田园城市是以绿地为空间手段来解决工业革命后的城市社会“病态”的方案,实际上反映了 希望通过建立新的城乡结构缓和社会矛盾和环境矛盾的思想,其核心理念在于把人与自然、 城市和乡村结合起来考虑,走和谐发展之路。为了实践这一理论,霍华德 1903 年在英国建起 了世界上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奇沃斯(Letchworth) ,后来又建设了第二座田园城市——韦 尔温(Welwyn) 。田园城市模式具有相当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对其后的一个世纪的城市发展 和绿地规划有着深刻的启迪作用。 (二)生态绿地模式 人类活动的集中化及自然区域的丧失正引起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的严重失衡。 自然空间 的丧失意味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及生态多样性的减少, 这给那些适应人工环境能力较差的乡 土物种的生存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人类的开发在减小现存自然区域的面积和数量的同时, 也引起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割裂, 这使得其形态和布局结构很难有效地维持生态功能。 现 存的野生栖息地由于城市、道路、郊区、农业等不适宜的土地使用而变得相互孤立且破碎不 堪,小而孤立的栖息地只能容纳更少的乡土物种。 栖息地的割裂抑制了物种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疏散, 不利于它们之间的基因交换, 从而增 加了其灭绝的危险性。从美国威斯康星州卡迪兹镇区(Cadiz Township)的森林面积丧失和 割裂过程(见图 1-1 和表 1-1)可以看出,在这百余年的时间内自然空间的丧失与割裂可谓 触目惊心。从表 1-1 可以看出,随着森林总面积和平均斑块面积的减少,自然物种栖息地随 之减少。因此,保护任何类型的自然区域都有助于减少栖息地的丧失。但其中最严峻的问题 是各个斑块之间的互相孤立与分散。 所以当前最紧迫的工作就是将各分裂的自然空间进行连 接,使之重新成为一个系统。

  图 1-1 表 1-1 森林总面积/hm2 斑块数量/块 平均斑块面积大小/hm2 斑块边缘总长度/km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

  识。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趋向于根据生态学和生物保护理论进行 绿地配置的生态绿地模式,更加注重与生态系统的协调。 麦克哈格较早地提出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规划,l969 年,他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 然》中提出运用叠加法分析评价环境状况。拉尔鲁(Lyle)和特纳(Tuener)继承麦克哈格 的生态方法, 将绿地规划和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 分别提出了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绿地 空间系统的四种配置类型和六种绿地配置形态。 其中关于群落、 廊道概念的应用反映了景观 生态学的原理。1986 年 Forman 和 Godron 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斑块—廊道—基 底”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为城市绿地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绿地规划至少包括现存生物空间、 恢复受到破坏的生物空间、 创造 和完善生物空间系统等三方面内容。 近年来,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网络方面的实证研究内 容不断增多。相关研究发现,绿地系统构造不断发生变化,对生物种群的栖息、繁殖、迁徙 和多样性产生影响。Natuhara 与 Morimoto Y 运用绿地系统生态学理论进行了基于生物生存 空间保护目的的绿地空间规划研究, 包括农林绿地的管理与配置、 生物空间网络分析与地图 化等。生物空间系统(Biotopverbundsys-tem)是欧洲生态学领域内新的研究动向。为了进 行生物空间系统的保护, 欧洲国家除了调查本国生物空间的状况, 还开始进行跨国的生态空 间系统网络建设。例如,荷兰正在实施其国家生态回廊战略,通过生态回廊将自然保护区、 多功能森林、自然恢复区等连接成绿色网络。 (三)功能绿地模式 功能绿地模式着眼于不同功能、 规模和不同服务半径绿地之间的组合。 美国的城市绿地 系统是该模式的早期代表。绿地系统由不同功能的公园绿地和林荫道、公园路组成,是美国 城市公园运动的产物。艾里奥特(Charles Eliot)为波士顿大都市地区制定的发展计划力图 将公园、开放空间、历史保护区和游憩地有机地组织在一个大规划中。他的构思不仅是现在 美国经常见到的用带状空间或绿道等将分散的土地联结在一起, 而且是围绕一个满足人类多 种需求的形体,组织一个大的计划方案,并创造一个有凝聚力的单元,使之作为整体发生作 用。1876 年第一个绿地系统总体规划——波士顿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出台,1895 年基本建成 现在的绿地格局,形成了一个以自然水体保护为核心,将河边湿地、综合公园、植物园、公 共绿地、公园路等多种功能的绿地连接起来的网络系统,如图 1-2 所示。 然而早期的城市公园系统较多地考虑土地特性和环境美化,直到 20 世纪上半期“服务 图学说”开始应用于绿地配置研究。20 世纪 20 年代制定的《东京公园计划书》综合了以上 研究成果,将公园绿地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功能的绿地制定了面积规模标准、服 务半径标准和配置标准,提出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功能绿地模式。此后,功能绿地模式经过 不断地修正和检验, 成为城市绿地规划中最普遍采用的规划方法, 并且成为绿地法规的重要 内容。

  公园系统规则 从液士顿公园到富兰克林公园 包括: 查尔斯河谷、 查尔斯河岸景观、 联邦大街、 贝克湾沼泽地公园、河道整治、莱弗里特公园、 杰梅卡公园、阿堡大街和阿诺德植物图

  (一)新中国成立后到 20 世纪 70 年代 我国的园林学科于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关注城市绿化层面的问题, 由于政治、 经济的原 因,这一阶段的发展曲折而坎坷。受到苏联绿化建设思想的影响,我国园林绿地建设重视植 树造林而轻视系统布局。1953 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建了 156 项工程,按照当 时苏联的做法,每项工程都要做配套基础设施的规划,也就是工程所在地的城市规划。在城 市的总体规划中也包含了该项工程的卫生防护绿地和为城市人口游憩服务的公共绿地, 这就 是最初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时提出“三年不搞城市规划” ,到“”时 园林被打成“封、资、修”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陷于停顿。 (二)20 世纪 80 年代 改革开放以后, 国家把城市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中心,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实践和理论 都有较大发展。 这一时期各地园林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作为研究的重要 课题,大多重视景观、园林和园艺,强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等定额指标,着眼 于城市公园、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道路及防护绿地的分类设计。1985 年,合肥市的环 城绿带建设结合环城公园的规划建设, 提出人与自然环境有机联系的最佳途径是开敞式城市 园林化。通过林带、水系将建筑、山水、植物组成一个整体,形成“城在园中、园在城中、 城园交融、园城一体”的园林城市艺术景观,满足了市民对公园多功能、多层次的要求,开 创了我国 “以环串绿” 的绿地系统先河。 马世骏教授提出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的理论后,生态学理论开始逐步融入城市建设规划,尤其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 另一方面,由于处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期,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 变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极端利益性、局部性和短期性的现象,加之资金缺口较大,使 不少城市的绿色空间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绿地建设在一次次的冲突、磨合、调整中不断发 展。 (三)20 世纪 90 年代初 1990 年,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第一部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颁 布实施,从法律上保证了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同年,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先生首次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强调用中国园林手法和山水诗画的意境来处理城 市山水,将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综合起来,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1990 年,

  同济大学与上海市园林管理局合作的 “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绿化系统规划” 把城市生态绿化 置于“社会—人口—经济—环境—资源”这一城市发展的大系统中加以考虑,以改善和维护 良好城市生态环境为目标, 运用城市生态理论和风景建筑学理论, 通过绿化提高城市生态品 位,初步摸索出城市生态绿化系统规划总体框架,并制定了规划指标。1992 年,国务院又 颁布了《城市绿化条例》 ,对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以及罚则作出了明文规定。同 年,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将城市绿化列为“对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 。 这样,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下,在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开始 逐渐步入一个新的时期。 (四)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至今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趋于成熟,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城市形象塑造 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引发了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高潮。 1.绿地系统规划的学科和理论框架探索 汪菊渊认为,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不仅要研究城市的景物规划,而且要研究区域、国 土的大地景物规划——大地园林化规划,从而将园林的尺度延伸到大地景观。而吴良镛、李 敏从创建良好人类聚居环境空间形态的角度出发, 将大地园林化纳入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 框架。吴人韦(2000)则从生物多样性、塑造城市风貌以及支持城市生态建设三方面对城市 绿地系统规划作了专题研究, 并对国内城市绿地分类进行了总结。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率先将 景观生态设计与城市设计相结合, 以生态学原则、 地理学的调查手段和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 来综合规划城市绿地系统。 2.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绿地规划成果 黄晓莺 (1998) 等开展了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 从城市生存环境的绿色量入手, 将国内外园林绿地功能量化, 评价我国城市绿化环境并对环境需求进行调查, 应用三维绿化 用于上海、合肥城市绿化,提出绿色量值群指标。王绍增、李敏(2001) 、余琪(1998)将 城市绿地延伸到城市开放(开敞)空间,研究其生态机理,刘立立和刘滨谊(1996)也提出 以“绿脉”为先导的城市空间布局。 诸多学者开展了对绿地的功能效益的研究,并对其进行评价。陈自新、苏雪痕(1998) 等完成了“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项目,对北京市居住区、专用绿地、绿化隔离带 进行绿化生态效益及绿量的定量化研究, 分析城市绿化生态效益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张浩和 王祥荣(2001)探讨城市绿地的三维生态特征及其生态功能。 王秉洛指出, 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是我国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满 珠等(1998)认为城市化对生物原有群落影响大,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引入外来的绿化植物 品种能够丰富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会引起本地物种退缩。绿地规划应注意选用本地物种,在 配置中把握生态位,模拟自然群落结构。 绿地指标体系是生态效益模型建立的基础, 有利于绿地规划目标的制定。 严晓等确立了 评价绿地生态效益的多极指标体系,包括绿地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 3.方兴未艾的实践活动 自 1992 年开展的“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极大地激发了各城市绿化建设的积极性,加快 了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到 2006 年底,建设部已经批准了八批“国家级园林城市” ,极 大地推进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21 世纪城市绿地系统要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能流、信息 流、价值流、人流的通畅,并与城市生态要素功能结合得更为密切,使城市生态系统运行更 加高效和谐,其主要趋势如下。 (一)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 主要表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对象扩大到包括水文、大气、动物、细菌、 真菌、能源、城市废弃物等。 (二)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趋向网络化 城市绿地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再至融合,将呈现出以水、路、林为主的绿廊建 设,使城市绿地系统形成网络式的连接。 (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区域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一些大城市跨越原有的地域, 形成了城市化发展的热点地 区。传统的城市绿地系统因局限在城市空间范围内,难以适应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 求打破行政界限, 从景观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角度, 编制区域性的绿地系统规划。 在欧洲, 平衡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建设已被视为实现大都市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法国于 1995 年制 定了巴黎大都市区的区域绿色规划, 力图通过区域自然公园来整合城市绿色空间和郊区外围 主要农用地和林地, 以形成一个区域绿色开放空间系统。 西班牙马德里大都市区通过建立一 个绿地系统的层级和邻近建成区边界的开放空间网络, 以鼓励对具备生态或游憩功能的开放 空间进行维护。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日益凸显, 但是跨行政区的区域性绿地规划研究几 乎一片空白,区域绿地规划理论研究势必成为未来研究热点之一。 (四)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 不同类型的城市应有生态绿地总量的合理规模、量化依据、配置形式;绿地系统与城市 功能、形态布局应实现有机的结合。 (五)将森林引进城市 许多发达国家提出城市与自然共存的战略目标,如英国、日本、俄国、西欧等国家或地 区纷纷在城市建森林公园或城市森林。我国到 1993 年止,建有森林公园 313 处,而且很多 森林公园建于市区。广州、深圳、吉林正努力朝着森林城市的方向发展,这是人类走出森林 奔向城市而今又逃避城市回到自然的又一次历史性的选择。 (六)高新技术的应用 高新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的应用必将在 21 世纪得到加强和普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 实现城市绿地的监测、研究、模拟、评价、规划等,现代高科技研究的主要领域有:资料收 集与数据共享;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景观表达与评价;动态监测与管理;远程设计、施工 与管理;虚拟园林。例如,近年来随着航天遥感技术(RS)的进步,精度的卫星照片在精 确性、经济性、及时性上有一定优势,国内国际上已有将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 分析城市绿地的实例,RS 的方法与效果还在进一步探索之中。 总之,2l 世纪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理论将随着城市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定位、深化、完 善,并将共同趋于一个大目标,即城市绿地系统将更有力地支持城市物流、能流、信息流、 价值流和人流并使之畅通,它与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功能耦合关系更为细密、合理,同时

  以生态规划为指导思想的城市绿地系统将使城市这个包括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系统运 行得更加高效、和谐。

  园林绿地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1)按绿地在城市的位置分:城区绿地、郊区绿地。 (2)按绿地在城市的服务范围分:全市性绿地、区域性绿地、局部性绿地。 (3)按绿地规模分:大型绿地(面积在 50hm2 以上) 、中型绿地(面积在 5~50hm2) 、 2 小型绿地(面积在 5hm 以下) 。 (4)按绿地适用对象分:公用绿地、专用绿地。 (5)现在常用的分类:公共绿地、道路交通绿地、专用绿地、居住区绿地、生产绿地、 防护绿地、城郊风景名胜区及森林公园风景区绿地等。

  WM真人官方网站

  园林绿地的类型一般按绿地使用功能划分, 包括公共绿地、 道路交通绿地、 居住区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风景区绿地等。 (一)公共绿地 城市公共绿地是指公开开放的,供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公园绿地。包括综合性公园、 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儿童公园、纪念性公园、名胜古迹公园、街道广场绿地、游戏 林荫带等。 一般由城市市政部门投资修建, 具有一定规模和比较完善的设施, 可供居民游览、 休息。 城市公共绿地的规模大小、 设施完善程度以及树木花草培育程度, 对于美化城市面貌、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建筑艺术内容、增进居民健康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作用。 一定规模的公共绿地是现代化城市的标志之一。 街头绿地是指沿道路、河、湖、海岸和城墙等,设有一定游憩设施,起装饰作用,供公 共使用的绿化用地。 (二)道路交通绿地 1.道路绿地 道路绿地一般指道路红线以内的绿地。包括主路绿地、支路绿地、小路绿地、交通岛绿 地、立体交叉口及桥头绿地等。 2.公路、铁路防护绿地 公路、 铁路防护绿地指对外交通用地的一部分, 特别是穿越城市区的铁路线两侧沿线设 置一定宽度的林带,对于降低噪声和加强安全有很大的作用。 (三)居住区绿地 居住区绿地是指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 包括居住区公园 (居 住区级) 、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 ,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他的块状、带状公 共绿地等。 1.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

  居住区公园设置的内容包括花木草坪、花坛水面、凉亭雕塑、小卖茶座、老幼设施、停 车场和铺装地面等。小游园设置的内容包括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儿童设施和铺装地 面等。组团绿地设置的内容包括花木草坪、桌椅、简易儿童设施。 2.住宅绿地 住宅绿地即分布在居住建筑前后的绿地,是配合住宅的类型、居住建筑的平面关系、层 数高低、间距大小、向阳或背阴以及建筑组合的形式等因素进行布置的,是居住区中出现最 多的一种绿地。 3.配套公建所属绿地 配套公建所属绿地是居住区内的托儿所、 幼儿园、 中小学校、 商店、 医院等地段的绿地。 4.住宅建筑局部绿地 住宅建筑局部绿地包括入口和围墙的绿化、窗台和阳台的绿化、屋顶和屋角的绿化、棚 架绿化、墙面绿化等。 (四)单位附属绿地 单位附属绿地包括工业仓库绿地、 公共事业绿地、 公共建筑庭园, 是指专属工厂、 机关、 学校、医院、部队等某一单位使用的绿地,不对居民开放。 (五)生产防护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指用于隔离、卫生和安全目的的林带和绿地。包括苗圃、花圃、果园、林 场、科研植物园、卫生防护林、风沙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等,一般是郊区用地 的一部分。 (六)风景区绿地 风景区绿地包括风景游览区、 休养疗养区, 其与城市公园的主要区别是景色多为自然原 貌;可供市民一日以上的游览,需借助一定的交通工具;需有食、宿、交通服务设施;面积 可达数千公顷至数百平方公里以上。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搞好城市绿化, 不仅要注意地面绿化, 还要利用城市空间进行绿化, 加强绿化的立体效果。立体绿化是通过屋顶、墙面、阳台“三位一体” ,把地面与空间连成 一片绿色世界。 (一)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又称“空中绿化” ,是城市多层次空中绿化的一部分。绿化形式多样,种植方 法多种, 在屋顶不超负荷的情况下, 除了不能栽植较大的树木外, 可以同地面绿化一样布置。 (二)墙面绿化 在外墙边栽植攀援藤本植物,它的根附着在墙面,枝能蔓生于墙壁、 篱笆、 桥栏、灯柱、 人行桥等处,使墙面遍绿,美化外墙,通常称为墙面绿化。 (三)阳台绿化 随着高层楼房的日益增多, 这些楼房大多数设有阳台, 且多数朝南向阳, 具有光照充足、 通风良好的优点,为高楼居民进行阳台绿化创造了良好条件。阳台绿化可根据个人的爱好, 采取多种形式的绿化方法,有的可以盆养,有的可以悬挂,有的也可以搞垂直绿化,其方法 可以多种多样。

  1.园林绿地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什么是立体绿化? 3.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Copyright © 2012-2022 WM真人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