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NEWS
D

新闻资讯 NEWS

分类

北京举行“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新闻WM真人发布会

时间 : 2022-11-12 23:25:02

  3月3日,北京举行“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请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来现余,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吴世江,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总工程师伊锋,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周庆生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出席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十四五”时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北京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围绕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坚持“五子”联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北京市交通、水务、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更新。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为了让我们各位媒体朋友更好地了解规划相关情况,今天我们专门邀请到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来现余先生,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吴世江先生,北京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总工程师伊锋先生,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周庆生先生,他们将向大家介绍《规划》相关情况,并回答新闻媒体关心的问题。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持续关注和大力支持。交通、水务、能源、园林绿化及市政等基础设施,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保障,更关乎每一位市民的通勤、休闲和日常生活。

  近日,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该《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联合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市交通委共同编制,以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本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下面我就《规划》情况做简要介绍。

  “十四五”时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北京作为首都,要在新发展阶段的奋斗征程上走在全国前列,首都基础设施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和使命。

  为此,我们在《规划》编制中,着重突出“三个聚焦”,一是聚焦“以人民为中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习提出的“形成首都基础设施适度超前、相互衔接、满足未来需求的功能体系”要求,从百姓感知视角编制规划,使规划内容更符合百姓多层次需求,让规划不仅是交通、能源、水务等基础设施行业领域的任务和指标,更是百姓看得懂、能感知的多领域整体建设、融合发展、协同提质的综合图景,力争打造有温度的基础设施。二是聚焦首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要求。围绕“减量发展”,突出基础设施对优化首都城市空间格局的支撑作用,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统筹提升区域承载能力。围绕“提质增效”,突出核心区、重点功能区等区域基础设施服务品质提升。发挥科技引领作用,提升智慧服务管理水平。围绕“绿色低碳”,突出基础设施对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围绕“安全韧性”,突出基础设施对韧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资源能源生命线保障,提高基础设施在逆变环境中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围绕“智慧高效”,突出科技赋能,加强统筹整合和共享共用,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三是聚焦目标和问题,强化任务支撑。在落实新版城市总规和“十四五”规划《纲要》的19个指标基础上,增加了中心城区45分钟通勤出行比例等6项可监测、可感知的指标,共提出25项指标。聚焦问题、适度超前,细化项目安排,梳理形成了涵盖交通、水务、绿化、能源等领域的动态重大项目库。

  “十三五”时期是北京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五年。北京市深入贯彻习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全力推动首都发展、减量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城市发展正在实现深刻转型,基础设施发展开启了向高质量迈进的新阶段。五年来,全市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超1.2万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4倍,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运,全市基础设施的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一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生态领域实现率先突破。大兴国际机场顺利建成投运,北京迈入航空“双枢纽”时代。“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建设,市域内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351公里。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完成100万亩平原造林任务,全面启动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二是交通能源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达到1092公里,公交专用道里程超过1000公里,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里程达到1396公里。优质能源比重提高到98.6%,建成投运四大燃气热电中心,16个区全部连通管道天然气,平原地区燃气管网实现“镇镇通”。三是生态环境品质持续提升。南水北调累计调水量突破60亿立方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15%左右,永定河北京境内河段25年来首次全线公顷,新建城市休闲公园190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460处、城市森林52处、健康绿道597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4%,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6.8%。四是城市治理能力持续增强。交通综合治理有序实施,分级治理堵点943处,打造24处中心城缓堵示范区。水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市污水处理率达95%。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覆盖率达到99%。五是重点区域保障更加坚实。核心区基础设施不断提质升级,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回天地区、新首钢地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六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市民百姓的需求更加契合。打破行业边界,推动地铁站点增设便民设施、公交场站复合利用。在城市道路建设中,积极推进城市副中心、大兴新城部分相交路口秩序化设计,增加二次过街设施,提升慢行交通环境。建成投运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最高日双向交通量超过1.9万车次,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

  总的来看,“十三五”时期,首都城市发展进入增量建设和存量提升的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符合预期,发展基础更为坚实,各领域的统筹更加有力,机制体制优势更加彰显,为首都功能提升和北京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要求下,《规划》系统谋划基础设施各领域、各环节的发展,提出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2035年的远景目标:

  到2025年,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完善,绿色集约、智慧精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品质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的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保障能力更加充裕。初步构建京津冀城市群2小时交通圈和北京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全市轨道交通(含市郊铁路)总里程达到1600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供水能力达到1000万立方米/日。

  服务水平更加优质。中心城区45分钟通勤出行比例达到6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全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7平方米。

  发展方式更加绿色。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降幅达到国家要求,碳排放稳中有降,碳中和迈出坚实步伐,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5%,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超过14.4%。

  智慧创新更加显著。5G用户普及率大幅提高,千兆宽带接入端口占比达到50%,城市重要功能区域信号灯联网率达到100%。

  运行保障更加强韧。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保障系数超过1.3,全市供电可靠率达到99.996%,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达到40%以上,主城区积水点实现动态清零。

  到二〇三五年,基础设施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率先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构架基本形成,安全、韧性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基本建成,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更好地满足市民“七有”要求“五性”需求。

  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跳出北京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要素,推动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重点安排了交通互联互通、生态协同治理和能源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任务。比如,交通体系中的交通通道与换乘枢纽一体化推进,通过安排轨道交通等快速公共交通方式,加强京津冀区域、中心城与平原新城等区域的快速联系,同时通过综合交通枢纽对不同交通方式间的接驳换乘提供有力保障,实施京港台高铁(丰雄商段)工程,加快京唐城际等区域城际铁路建设,逐步推动市郊铁路城市副中心线等向环京地区延伸服务,建成城市副中心站、北京丰台站等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

  再如,在生态协同治理方面,持续推进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新增造林2.5万亩,实施质量精准提升8万亩,同时建立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补偿机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共建共享。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WM真人官网更好发挥基础设施的先行引导作用,持续提升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安全性和可靠性。重点围绕城市交通、水资源保障、绿色生态、能源及安全韧性等方面明确了未来5年的建设任务。比如,在城市交通体系方面,加快推进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建设,促进“四网融合”,全面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层级结构;水资源保障体系方面,不断完善多源外调水格局,坚持控采、压采地下水,建成石景山、亦庄等南水北调水厂,进一步拓展南水北调来水供水范围;绿色生态体系方面,完善“一屏、两轴、两带、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建设温榆河、南苑等一批高品质森林公园。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于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及重点区域的空间布局优化引领和保障支撑作用。重点是坚持优化政务环境与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有机统一,显著提升核心区政务环境品质;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聚焦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内畅外联、绿海环绕的平原新城;强化交通保障、提升“林”“水”生态功能,守护好生态涵养区绿水青山;增强临空经济区、“三城一区”、新首钢地区等重点功能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碳排放稳中有降和推动碳中和为抓手,强化水资源和碳排放总量、强度双控,深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减排降碳,助力绿色北京建设。主要包含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等重点任务。力争“十四五”时期,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下降到10立方米/万元以内,水资源节约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8050万吨标准煤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率先达峰后稳中有降。同时,更好保障步行和自行车道路路权,综合交通枢纽优先考虑慢行交通接驳组织及空间分配,引导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推动基础设施功能优化,提升基础设施服务品质,让市民生活更加便利、高效、舒适。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复合公共服务、文化娱乐、居住等功能,让基础设施更有温度;着力建立健全覆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全环节的标准规范,对标国家要求、城市发展需要、市民需求动态调整,让基础设施更有尺度;打造高品质生态生活空间以及科技赋能,提升智慧服务管理水平,让基础设施更有精度。

  “十四五”时期,市发展改革委将与各相关单位一起,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持续加大改革创新和保障力度,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落地落实,支撑各项规划目标实现,以更高品质的基础设施,为首都城市更好运行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未来5年首都北京的基础设施一定会供给更足、韧性更强、品质更佳、效率更高、服务更优!

  感谢市发改委来现余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吴世江副主任介绍“十四五”重大基础设施规划交通领域的相关情况。

  “十四五”时期,北京交通将围绕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系统的目标,重点从加强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强化对重点区域发展支撑保障和推动交通绿色发展等方面持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具体介绍如下:

  一是加强京津冀交通互联互通。打造面向全球的世界级机场群,进一步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实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与中心城区“1小时通达、一站式服务”,与周边城市2小时通达,持续推进干线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构建圈层式、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进一步扩大轨道交通的辐射范围。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布局,逐步实现高铁、城际铁路、市郊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在重要枢纽节点的同站换乘,基本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便捷畅通的高速公路网,到202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300公里。

  二是打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合理规划新建线路,加快建成市郊铁路主骨架,到2025年,市郊铁路运营里程力争达到600公里。继续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线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力争达到1000公里。全面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围绕轨道交通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实施区域灵活调度,提高供需匹配程度。完善城市道路结构,在推进快速路和主干路建设的同时,加强次干路和支路建设,形成级配合理的路网系统。

  三是强化对重点区域发展支撑保障。在首都功能核心区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出行环境,大力推进微循环建设,制定差异化停车政策,推动绿色便利出行。在城市副中心加快推进平谷线线等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沿河、沿绿、沿路建设连续贯通的慢行网络,发挥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门户作用,推动“站城融合”发展。在五个平原新城加强对外公共交通联系,打造各新城与中心城区“半小时轨道交通圈”。同时在推动临空经济区建设、促进“三城一区”发展、支撑新首钢地区建设等方面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四是推动交通系统绿色发展。从优化出行结构、优化运输结构、优化车辆能源结构三个方面推动北京交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优化出行结构,持续推动公众出行的低碳化,通过构建便利互通、多网融合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连续可达、环境友好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等措施,提高绿色出行比例,到202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5%。优化运输结构,积极推进货物运输的公转铁,提升大宗建材物资的绿色运输规模,到2025年,实现全市货物到发绿色运输比例不低于12%。优化车辆能源结构,大力推动机动车辆的油转电,在“十四五”时期继续在公交、出租、道路客货运行业加大新能源车的应用,推动本市机动车能源和排放结构双优化。

  随着“十四五”期间上述交通举措的落地实施,我市将初步建成基础完备、现代综合、绿色安全、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为支撑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四个服务”水平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谢谢北京市交通委吴世江副主任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总工程师伊锋先生介绍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水务工作的相关情况。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控制性要素。“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扛起“保障首都安全、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保障市民高品质生活”的水务责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转观念、抓统筹、补短板、强监管、惠民生”水务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安全、洁净、生态、优美、为民”水务发展目标,加快完善提升水务基础设施短板弱项。

  规划到“十四五”期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到10立方米以内,生产生活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0亿立方米以内,地下水年开采量力争降至14亿立方米左右。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供水安全保障系数超过1.3,全市供水能力达到1000万立方米/日。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率达到40%以上,主城区积水点实现动态清零。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河湖水生态状况持续改善。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聚焦五大水务发展目标,系统谋划,建设与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发展目标相适应的现代水务服务保障体系。

  一是聚焦“安全”目标,强化“刚性”“韧性”要求,筑牢水安全保障体系。重点是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实施《北京市节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完善水要素规划体系。积极推动多元外调水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多水源共济配置及调度工程体系。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实施藏水于地、蓄水于库。完成骨干堤防达标治理、推进重点防洪工程和重点蓄滞洪区建设,基本建成“通州堰”防洪工程体系。开展积水内涝防治,构建“源头消减、管网输送、蓄洪消峰、超标应急”的内涝防治体系,解决“城市看海”问题。

  二是聚焦“洁净”目标,强化“源头”“龙头”保护管理,加快补齐水务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是着力补强城乡供水短板,按照适度超前、城乡统筹的原则,加快城镇供水厂及管网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推动实现农村供水专业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供水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水平。继续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好第三个治污三年行动方案,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开展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的溢流污染控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

  三是聚焦“生态”目标,强化“保水”“补水”措施,深入拓展生态治水新路径。重点是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抓,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建立完善水生态空间规划与管控体系,依法依规实施建设管控,促进水与生态空间要素相协调。京冀协同、各区协力完善境内外水生态补偿制度。推进密云水库水源保护,上游全部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实施官厅水库库滨带生态修复,改善水库周边环境。继续开展骨干河道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区域水系连通,构建流域相济、多线联络、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按照“一年启动、两年示范、五年成型、十年保育、多年成景”的规划建设目标,加快温榆河公园等项目建设,形成大尺度城市蓝绿生态空间。研究重点河道生态水量及水源保障方案,保障重点河湖生态用水。

  四是聚焦“优美”目标,强化“示范”“规范”建设,不断擦亮绿水青山美丽底色。重点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将更多的河湖成为“网红打卡地”,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水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增强幸福感、获得感。持续推进城市河湖水系景观提升工程,提高滨水空间的通达性、宜居性。拓展垂钓、滑冰、皮划艇等服务区域,扩大水务基础设施向公众开放范围。研究建立亲水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提升为民服务质量。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实施船闸及沿线码头建设,实现北运河通州段全线通航,推动潮白河顺义新城段等水域实现旅游通航。保护好首都功能核心区老城六海八水的空间格局,推动历史水系恢复和滨水空间改造提升。

  五是聚焦“为民”目标,强化“共治”“共享”力度,持续提升水务公共服务水平。重点是以服务保障为根本,健全水务公共服务与管理体系,创新水务为民服务方式,增强水务公共服务意识。深化营商环境水务政策改革,完善水务“接诉即办”流程,主动服务、未诉先办的工作机制更加顺畅。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动智慧水务全场景应用,建设北京智慧水务1.0,加快提升水务精细化、智能化、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水务科技创新能力,为推动实现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力驱动。

  未来我们将继续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水务工作的新要求新期盼为目标,以实际行动把中央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首都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更为坚实的水务保障。

  谢谢北京市水务局伊锋副局长的介绍。下面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级巡视员周庆生先生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园林绿化工作相关情况。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十三五”时期是首都园林绿化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园林绿化系统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落实新版城市总规、服务首都核心功能、提高市民绿色福祉,高水平实施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等重大工程,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重点任务,在京津冀协同方面,生态领域率先突破取得新进展;在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方面,园林绿化水平持续提高;在重点区域保障方面,核心区、城市副中心、南部地区、回天地区绿色生态空间更加完善,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到2020年底,“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全面或超额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44.4%,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到86.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16.5平方米。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园林绿化工作将继续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和习对北京重要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大力推动首都园林绿化从绿起来、美起来向活起来、优起来、循环起来转变,从重数量、重规模、重建设向建管并重、多效并举、生态惠民转变,把北京建设成为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在工作中,我们将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的各项理念和措施,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坚持严格保护,精细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绿色为民;坚持区域统筹,协同发展;坚持依法护绿,科学治理。进一步统筹做好资源保护和绿色发展,增强首都的生态承载力,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福祉。

  “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为:全市森林覆盖率45%;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全市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7平方米;全市森林蓄积量3450万立方米;林地绿地年碳汇量1000万吨。

  一是加快京津冀园林绿化一体化发展,筑牢首都绿色生态屏障。开展环京绿色生态带建设。共建张承地区生态水源林。持续推进永定河流域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到2025年前,除核心区外各区全部创建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引领京津冀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

  二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园林绿化体系。建设蓝绿交织的绿色生态体系。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完善“一屏、两轴、两带、三环、五河、九楔”的市域绿色空间结构。持续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继续加强浅山区造林绿化、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综合整治,实施封山育林60万亩、山区造林15万亩,森林健康经营、林木抚育350万亩,保护天然次生林436万亩。新增平原地区造林16万亩,千亩片林累计达到300处以上、万亩片林累计达到40处以上。系统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建设50处小微湿地。到2025年,全市湿地保护率提高到70%以上。推进生态廊道互联互通。新建、改造绿色廊道300公里,提升主要公路、河道两侧绿化景观600公里。

  三是强化重点区域园林绿化基础设施保障。提升核心区政务环境品质。建设宁静宜居的花园式核心区。建设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50处。建设林荫大道50处。种好“院中一棵树”,与市民共享更多绿色空间。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水城共融、蓝绿交织的生态城市。依托六环路建设六环高线处公园。建成张家湾公园等13处公园,闭合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加快推进平原新城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构建绿海环绕的森林新城。实现每个平原新城至少有1处千亩以上城市森林。守护好生态涵养区绿水青山。提升山区森林生态功能。继续加强山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森林健康经营,全面保护天然次生林。增强重点功能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推动临空经济区建设,建成榆垡中心公园等工程。

  四是增强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增强森林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能力,提升公园绿地绿色循环水平;加强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使用率,推广园林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碳排放。利用5G、智慧场景应用等技术,开展园林碳汇科普。

  五是着力提升园林绿化服务品质,打造高品质生态生活空间。提升公园绿地品质。完善社区公园、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游憩体系,建设“成长型公园”。建设南苑湿地森林公园、奥北森林公园等7处第一道绿隔城市公园,实现“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闭合成环,新增温榆河公园、潮白河国家森林公园等10处公园,持续完善“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有序开展既有公园功能提升,完成50处以上“全龄友好型”公园绿地改造。结合智慧场景应用等新技术,建成不同类型示范自然游憩场所30处。完善绿道网络。构建“一核、两环、五带、十片区”的市级绿道系统,新增城市绿道350公里。建成星级绿道服务驿站44处。在郊野和山区规划建设“一十百千”森林步道体系。提升智慧服务管理水平,推进公园智慧管理。

  “十四五”时期,首都的园林绿化工作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生态空间布局,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全面加强资源保护管理,提高科学治理水平,打造高品质的生态产品,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做出应有的贡献。

  感谢各位发布人从各个领域对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的全面介绍,下面把时间交给各位媒体朋友,请大家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媒体的名称。

  提问发改委来现余副主任,刚才您在发布会上提到了加快推进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建设,请问“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对轨道交通发展主要有哪些考虑?谢谢。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十四五”时期,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将立足于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将以往“轨道跟着城市走”转变为“城市跟着轨道走”,注重通过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实现轨道引领城市发展,努力建设“轨道上的北京城”。

  一是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实现轨道交通全网资源共享,高质量、网络化运营。通过优化改造既有网络,科学分配铁路运行时刻资源,推进部分铁路线路承担城市内通勤服务功能。高水平发展市郊铁路,充分利用既有铁路资源,合理规划新建线路,加快构建“一干多支”的市郊铁路主骨架。继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同步推进新线建设与既有线网优化提升,提高总体运输效能。加快推动北京丰台站、北京朝阳站等一批起到“四网”节点作用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行轨道交通同台换乘、垂直换乘,进一步提升接驳换乘的便捷性和舒适性。

  二是推进轨道与城市功能的“站城融合”。优化轨道沿线城市功能布局,推动城市资源要素向站点集聚。以“轨道微中心”为载体,推进轨道交通线路与周边用地的一体化结合,打造城市活力空间,进一步吸引轨道客流,带动区域发展。下一步,计划围绕轨道交通M101线等重点线路,进一步强化新建线路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实现“轨道引领城市发展”理念落地。

  一是建成一批。加快建成3号线号线号线扩能提升等一批项目,不断完善本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结构。二是启动一批。加快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计划,实施市域(郊)铁路建设行动计划,下一步将推进启动11号线号线北延、城市副中心线、东北环线等项目建设。三是改造“一批”。关注既有线网运行的堵点、痛点、难点,结合更新改造周期,有序推进既有线网优化提升,整体提升既有线网服务能力,推动实现线网效能最大化。

  请问伊锋副局长,《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那么请问在“十四五”期间,围绕“水清”,北京水务部门有哪些措施呢?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从2013年开始,我们连续实施三个三年治污行动方案,新建污水管线年的704.9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从83%提高到95.8%。城镇地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市环境质量大幅改善,基本打赢了水污染治理的翻身仗。“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对标对表国家及首都发展对北京水务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以及广大市民对水务工作的新需求新期盼,深入打好碧水攻坚战,具体来说,主要有4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快补齐短板,完善城镇地区污水收集处理再生水利用设施。“十四五”期间,以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重点,不断提高城镇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全市新建(扩建)再生水厂29座,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10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24万立方米/日,新增再生水生产规模149.4万立方米/日,新建改建污水收集管线公里,基本实现建成区污水收集管网全覆盖。

  二是坚持建管并举,综合开展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加快补齐城市溢流污染控制短板,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带动其它各区开展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主要工程包括治理溢流口92处,消除雨污混接点1400处以上,改造雨污水合流管线座。

  三是梯次有序推进,加快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我们通过城带村、镇带村、联村合建、单村处理和收集储存等5种模式全面推进农村地区治污,基本消除污水直排、漫排问题。规划以水源地周边村庄、新增民俗旅游村庄、人口密集村庄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治理。

  四是加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提高河湖生态健康水平。“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建立完善水生态空间规划与管控体系,促进水与生态空间要素相协调。通过京冀协同、各区协力,推进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官厅水库水质改善,实施官厅水库库滨带生态修复,密云水库上游实现全覆盖。京冀携手实施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方案,接续实施第二轮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补偿,推动建立官厅水库上游永定河流域水源保护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市域内实施好密云水库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流域、区域水生态补偿制度,加强水生态健康状况监测,推动水生态功能有效修复,提升水生态健康水平。继续开展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等骨干河道的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施区域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完成温榆河公园、沙河湿地公园、上庄等一批生态湿地工程。

  请问交通委吴世江副主任,《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方式更加绿色”的目标,到2025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5%,“十四五”期间在提升绿色服务水平和竞争力方面有哪些举措呢?谢谢。

  感谢北京新闻广播对绿色交通的关心和提问。“十四五”时期,北京交通将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发展理念,鼓励引导小客车出行向轨道交通、地面公交、慢行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转变,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提高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推进轨道交通新线建设,提高轨道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通过“扩编组、增换乘、出支线、加复线”等系列措施,提升既有轨道交通的运输效率。增设车站便民服务设施,丰富车站增值服务内容。

  二是提高地面公交服务水平。持续优化地面公交线网,打造“八横、六纵、三环、十放射”的公交干线网络结构。提升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推进公交专用道连续成网,加强公交运行路权保障。拓展公交多样化服务,增加定制公交线路,开展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

  三是建设步行和自行车友好城市。加强城市道路慢行系统与园林绿道、滨水道路三网融合,实施路口精细化设计,推动慢行友好化改造。构建连续可达、环境友好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提升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吸引力,使慢行交通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四是完善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我市于2019年推出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用户数累计超过3000万。“十四五”时期将推出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2.0版,增加P+R停车场预约停车、交通枢纽换乘引导等服务场景,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门到门的绿色出行一体化信息服务。

  总体上通过以上四项措施,提升绿色出行方式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吸引出行者更多地选择绿色交通方式,实现中心城区2025年绿色出行76.5%分担率的目标。谢谢。

  请问园林局的周局长,重大基础设施规划中提到,“十四五”时期,我市在绿道建设基础上,将开展森林步道建设,请问,是怎么考虑的?谢谢。

  感谢北青报长期以来对园林规划的关心。绿道是以自然要素为依托,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百年以前的欧美,当时为了解决大都市、大型交通枢纽将自然栖息地割裂为一个个孤岛的问题,一些国家通过建设绿道将城市与城郊自然区连接起来,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保护生态多样性。

  北京市自2014年启动绿道建设以来,截至“十三五”期末,共完成各级绿道建设约1218公里,包括环二环绿道、“三山五园”绿道、园博绿道、温榆 河绿道等为连通城乡绿色空间及文化资源,方便 市民休闲游憩、户外健身、绿色通行发挥了较为显著的作用。

  随着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绿色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大。同时,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日益增长,市民对绿色出行、休闲健身、自然康体、观光游览、文化体验等空间的诉求日益强烈。为提升园林绿化服务品质,市“十四”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市级绿道系统空间布局,在城市绿道建设的基础上,在山区规划建设森林步道,满足市民对高品质绿色休闲空间日益增长的需求。

  森林步道依托山区森林资源,以自然踏成的小径为建设基础,为市民提供以徒步为主的线性通道。为市民提供户外徒步、自然体验、观光游览、森林康养等多种活动,另外,森林步道还兼顾森林教育和生物迁徙等功能。

  目前,市园林绿化局和市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部门正在进行北京市绿道系统规划研究,初步提出了我市森林步道的建设方案。既“一十百千”森林步道建设,即1条100公里串联山区平原的森林游憩道、10条森林马拉松步道、100条10公里健身步道、1000条3-5公里的迷你步道。按照计划,“十四五”时期,我们将建设森林步道1000公里。通过该项目建设,使现有森林生态系统更加连通性、服务功能更强,满足市民的休闲、健身功能,让市民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增加大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谢谢大家。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向大家全面介绍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相关情况,并且回答了多个记者关心的问题。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北京市相关工作的长期关注和报道。会后大家如果有采访需求也可以和我们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12-2022 WM真人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导航